大学师资不均部分课程被混学分

来源:北大青鸟飞迅校区|发布时间:2011-09-28 11:16:03

     每周三中午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江苏某高校新闻学院的大二学生李薇和她的室友都会预测下午的“广告策划学”课上会放哪部动画片。

     李薇将这门课的授课过程总结为“三段论”:“老师侃大山+学生课堂报告+播放动画片”。每次上课时,老师会讲一些他觉得最近比较好玩儿的事情,然后挑选几个人上台作课堂报告。课堂报告结束时,距离下课通常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时他会说,‘大家上课上累了,我们看一部动画片调整一下吧。’”

     老师基本不讲课,学生也没了学习劲头。“老师与学生一起应付,老师混课时我们混学分,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李薇的室友王小璐说。

     “老师与学生一起应付”,这并非大学生们学习之余的调侃之语,而是不少大学课堂的真实写照。本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的两项调查结果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

     “老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在上述数据的背后,是很多大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心照不宣一起走过场的尴尬现实。

     “他上课时总是强调要加强课程的互动性,把课程主动权交给学生。可是这也得有个度吧。”几次课之后,李薇和她的室友觉得这样上课学不到任何东西,一度想要退课,但是又听到师兄师姐说这门课期末不考试,交一篇论文就行,而且给分很“厚道”,于是又打消了退课的念头。

     不过随着课程的进展,李薇渐渐觉得用“应付”二字并不能完全概括老师对这门课的态度。她发现老师之所以在课上放动画片,是因为他的专业方向就是动画研究,而对于广告策划,他的了解可能并不比学生多多少。“也许不是他不想讲,而是不会讲。”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任课教师对所授课程不够了解的情况并不少见,并且大多集中在选修类课程上。

     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急剧扩张,导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师资紧张,一些老师常会被安排教授与自己的专业沾点儿边、但却并未涉足过的课程。这常让任课老师感到力不从心,课程含金量也因此缩水。

     四川某高校大三学生陆峰一想起自己上学期选的“国际礼仪指导”课程,就“忍不住想乐”。“刚开学的时候在课程手册上看到这门课觉得挺有意思,但老师是历史系的。历史和国际礼仪有啥关系?”抱着好奇的心理,陆峰去试听了一次课,发现上课就是放《百家讲坛》,然后大家集体讨论。

     “讲座视频互联网上到处都是,这也算一门课?”陆峰觉得自己有种受欺骗的感觉,但他很快又了解到,往年这门课程不考试,不点名,只用在课程结束时交一篇观后感即可,而且大家分数都很高。“这么‘水’的课,老师肯定不好意思为难学生,不选白不选。”

     整个学期,陆峰只去听了3次课,最后拿了90多分。他觉得,这是他上大学以来“性价比”最高的一门课,“几乎没花力气就挣到了学分,挺好。”

     甘肃某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陆峰所遇到的情况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决定的。

     他表示,许多二线高校明确规定各职级教师必须按一定频次开设选修课,可是有些教师因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开设选修课的能力及经验,开出的选修课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教务部门也缺乏必要的审核筛选,因此课程质量难以保证。“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学校迫使老师误人子弟。”

上一篇:广东高考人数不降反弹竞争加剧
下一篇:国家教育将民办高校信息化纳入规划

热门话题

招生热线: 4008-0731-86 / 0731-82186801

学校地址: 长沙市天心区团结路6号

Copyright © 2006 | 湖南大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17520号-3

关注我们
在线咨询
嘿,我来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