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北大青鸟飞迅校区|发布时间:2011-10-11 16:55:55

  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凸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载体等内容所构成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需要从主体、内容和载体等三个方面展开。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主体认知局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认知的局限,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无法得到社会的全面配合而陷入困境。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缺乏连贯性,没有固定和能真正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基地;地方党委、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力度不够;①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同有限,导致实践活动社会渠道狭窄,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和缺乏稳定性;②家庭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少关心和关注,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安全风险而对其采取消极态度。

  组织管理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认知上存在问题,而且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的经费保障和人力支持;③二是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得社会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够客观,④社会实践考评体系不科学;三是具体管理上的缺陷,例如,策划活动能力强,项目深化运作能力弱,⑤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程序不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散单一等。⑥

  实践内容问题。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社会实践组织者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过于追求社会轰动效应,而忽视社会内容与专业的对口。社会实践所选课题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少,内容缺乏实际性,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部分学生也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形成根源

  实践主体之间沟通的缺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和有序进行需要大学生、组织者、接收单位、政府、家庭、社会团体等主体就实践的内容、方式等进行充分的交流。一般来说,学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承担着组织大学生展开社会实践的责任,负责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等与大学生、政府、社会团体、家庭进行交流和沟通。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间沟通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陷入困境。首先,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沟通不畅。在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双方都期望达到学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向的把握,以及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意图的理解。但是,无论是学校向学生发布或收集信息,还是学生向学校传递信息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有些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学校信息传递的规则和程序而失去与学校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其次,高校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的合作障碍。高校与接收单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等技术性内容上较容易展开合作与交流,但是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责任分担的问题则成为双方合作的最大之一障碍。这导致高校比较难找到理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对象。最后,高校、政府、社会交流不足。受观念、资源、组织等主客观的因素影响,有的高校无法与政府、社会团体、家庭等组织建立结构性的、良性的活动机制,从而导致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实践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支持。

  社会实践载体的建设问题。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有三类:一是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开展以社团管理、勤工俭学、文体艺术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二是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是着眼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这一社会实践方式是学校通过与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政府、企业、NGO、NPO等组织)签订实习合约的方式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根据学校有关单位的安排有组织地、定时地到实习就业基地展开实践活动。这三种社会实践方式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更强调大学生一般性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则侧重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以就业实习基地则关注的是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方式,对其他两类社会实践方式重视不够。这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社会实践内容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社会实践内容上的矛盾。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大学的专业设置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强调人才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这要求学校在社会实践内容上应该突出专业的特性。但是,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性要求不相一致的是,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是一般性的实践内容。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工作岗位日趋专业性和综合性,这要求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技能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只有专业知识,而缺少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大学生无法适应专门工作岗位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解困之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主体之间沟通机制的缺失、实践内容的矛盾性和载体价值的丧失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陷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主体沟通、评价机制和载体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

  加强主体间沟通机制的建设。政府、实践接收单位、社会团体、家庭等主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否顺利进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与这些主体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交流机制。一是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建议政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为政府的政策,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宏观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与实践接收单位的日常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实践的情况、接收单位的有关信息和迅速回应学生和实践接收单位的有关要求。三是加强与社会团体的联系,争取得到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四是完善与学生的交流机制建设,使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有关部门,而学校的有关政策信息也能够及时地被学生所获知。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实践载体体系。经过校园内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其管理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不仅可以降低由于工作岗位特点、生活、思想、学习、工作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风险,而且也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实习基地实践积累了经验。而通过参与课题(项目)的调研和研究,大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由政府、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而且可以带着经费参与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实践,弥补了由于政府支持不足而导致的经费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经验的积累,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强的直接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和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以校园、课题(项目)和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三者之间构成的良性、互动、互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缺陷之道。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化要求与一般性供给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制定需要专业老师、学生、社会相关行业的专家和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其内容既包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指标,也包含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指标。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所提供的实践岗位进行技术性考查,检验该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该专业的技术要求,尽可能做到宁缺毋滥,保证学生实践的质量。

上一篇:热门报考专业:高考10大类专业
下一篇:求职必看:面试绝不能谈的18个话题

热门话题

招生热线: 4008-0731-86 / 0731-82186801

学校地址: 长沙市天心区团结路6号

Copyright © 2006 | 湖南大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4017520号-3

关注我们
在线咨询
嘿,我来帮您!